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收藏指南 » 正文

古琴艺术品之首,乃收藏必备之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3  来源:网站
 
       古琴的市场与行情
 
  查阜西先生1954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当时老琴存世状况做过一个估计:“古琴遍地皆是,沪上及成都二地,琴家藏琴数逾五十者在十人以上,汪惕予有千金百古琴,京、沪、苏、杭文玩商所收可数者百张以上,抗日期中杨新论在广州得古琴一卡车,王华德言成都解放后二年中地摊亦常见古琴。则古琴流散之数不及万亦可逾千……”经历“破四旧”、“文革”,粗略估算民国以前斫制老琴在2000张左右。以杨景涵先生访琴的数据推算,唐、宋两代老琴约440张。唐、宋琴多名器,访琴往往首选,这是个乐观的估计。经郑珉中先生亲见鉴定的唐琴约18张。这样看来,古琴作为一个收藏门类,其存世数量远远低于同一朝代的字画、瓷器、玉器等其他门类艺术品。
 
  老琴的行情可以从拍卖市场和场外市场两个部分来看。一般来说,拍卖是个公开的竞价过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而场外交易,是买卖双方的非公开的博弈过程,价格随意性比较大,波动也相对大些。但是,老琴却似乎是个例外,拍卖的价格表面看是逐年上升,以“质”论价,却是波动极大。场外交易长期以来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其中原因,还是鉴赏、断代水平所致。拍卖场上,水平参差不齐,竞拍者的构成、目的差别较大,价格分歧也较大,容易忽高忽低。近年以来,明琴标为宋琴,成交价有上千万的;宋琴标为明琴,成交价有刚过百万的,也有极好宋琴300多万流拍的。一场拍卖有2张以上的老琴,成交价格极少打破拍卖公司的估价级次。拍卖公司断代不准,往往造成以质论价的极大波动。拍卖公司断代不准,而成交价相对合理的,宋镜涵先生旧藏“凤势”琴算是唯一的例外。“凤势”琴,当为宋琴,2010年11月拍卖时定为清琴,估价50~80万元,终以336万元成交。断代不准,品质评定见仁见智,拍卖中老琴的价格其实是存在较大波动的。
 
  场外交易多有琴人参与,水平相对整齐,以质论价,还是稳中有升。2009年之前,普通明琴在20~40万元,宋琴基本在百万元左右。受2009至2011年拍卖行情影响,场外交易活跃,价格曾迅速攀升。明琴基本在100~300万元,宋琴则500万元上下。近年来,清琴价格基本是数十万元,明琴在150万元上下,宋琴在300万元上下。遇到传承有序的名琴、名家名斫、品相特别好的,另当别论,价格翻番也是常有的事。横向比较看,古琴还是文玩中的价值洼地。如王世襄旧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古琴。2003年嘉德秋拍以220万元成交。2010年匡时春拍以1120万元成交。而王世襄旧藏的“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2003年的成交价166.1万元,2010年匡时秋拍成交价为1512万元。同是王世襄先生旧藏“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2003年嘉德成交价209万元,2012年的嘉德春拍成交价为5520万元。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古琴虽然是文玩第一大项收藏,可是涨幅却是相对较小的。
 
  古琴这样的市场表现大致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古琴单价高,群众基础较其他文玩收藏要弱很多。古琴收藏的窘境是:绝大多数琴人不具备经济实力;而具备经济实力的收藏家,了解古琴的不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古琴收藏应当还是属于一个小众门类。二是收藏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琴学,特别是古琴断代的研究,还初于初级阶段,学术界对古琴的断代研究都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价值的断代学术成果不多,更谈不上普及到收藏群体中去。另一方面是古琴较多地集中出现在拍卖中,只是近5年的事,收藏群体和经验都还需要积累与发展。从长期看,喜欢、热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而老琴音色是新琴不可比拟的,存世老琴数量有限,长期稳定上涨是必然趋势。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复苏,未来5年,老琴很可能还会出现2010至2011年那样爆发性增长的情况。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