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收藏指南 » 正文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9
      立冬刚过,冷空气入侵。没有什么比一顿火锅更能让人有种淋漓畅快的感觉,如果有,请吃两顿!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说到吃火锅,今儿咱们就来好好说一说这火锅的锅。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那时的吃货们要想吃火锅,还得用上鼎。没错,是用鼎,就是那个庞然大物,万万没想到,它的其中一个作用居然是用来打火锅!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但不管是几千年前的陶鼎,还是商周的铜鼎,只要煮上一鼎,就能喂饱饥饿的一群少年。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

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火锅在中国有数千年历史。在三国时期,作为一枚妥妥的吃货,魏文帝曹丕发明了在鼎中嵌入隔板,形成5个独立区域,取名五熟釜,每格加入不同的汤料,一锅能尝遍5种味道!(这就是今天鸳鸯火锅的前身!)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到了南宋,煮火锅的单一技法被打破,有了涮~~将肉切成薄片,烫熟了蘸酱吃。从此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都酷爱涮火锅。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三足青铜鼎

这应该是最早的火锅了。“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民以食为天”,人们特别重视鼎,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礼器。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银寿字火锅 故宫博物院收藏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粉彩火锅 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曾几次到江南,因为乾隆皇帝喜欢饮酒做诗吃火锅,所到之处,人们都为他的随行官员们准备了火锅。自此以后,南北各地火锅都极盛行。

清朝嘉庆皇帝登基大典时,曾举办过盛大的火锅宴会,名为"千叟宴",所用的火锅多达1500余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故宫博物院收藏

除了这些和咱们现在使用的火锅相似的火锅之外,清宫中还有一种简便火锅——火碗。这是一种组合式的火锅,由火碗、支架和酒精碗组成,可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温食品。

 

如今,火锅品种繁多,口味齐全,就算连吃一个月都不带重样!可不管你吃的是哪种口味的火锅,千言万语,都在这一锅里。可谓:锅为器具、汤物合一、边煮边吃不亦乐乎!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银错金寿字火碗 故宫博物收藏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银镀金寿字火碗 故宫博物院收藏

冬天来了,火锅还会远吗?

 民初铜质火锅

历史印记明显,极具沧桑感。

类似这样的铜火锅,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早在九十年代,电火锅还未盛行,一到冬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火锅。锅中盛着美食,锅底塞上木炭,待到炭火烧得通红,锅中沸腾,揭盖开吃!最重要的是往锅里塞吃的同时不忘往锅里添上木炭。不得不说,火锅是一场最沸腾的中国式相聚!你家曾经的那只铜火锅,现在还好吗?

目前来说,最受藏家喜爱的是铜质火锅,铜火锅的设计上分为6个部分:底盘、锅身、火座、锅盖、火筒和小盖,如果能拿出全套的铜火锅,收藏起来就有价值。

仅一只铜火锅的生产工序就有7道:成型、铸造、焊接、镀锡里、錾花、抛光、组装。

铜火锅不仅在民间受欢迎,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待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蓬皮杜时,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蓬皮杜总统,蓬皮杜总统如获至宝。

天气转冷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偷换了概念,不妨把家里的老铜锅请出来,让这“一老”再发挥下厨子的余热,这个冬季,让我们愉快的约上小伙伴们吃火锅吧~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