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鉴藏知识 » 正文

郭晓林:未来企业收藏发展的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3
 
收藏时代的“丝绸之路” 
 
企业收藏的社会化、公共化,体现了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有利于藏品的保护、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但是也应该看到,企业收藏是一个长远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一些企业在收藏过程中,出现了定位不明确、随意决策、藏而不管、专业性差、难以坚持等问题。短期看,这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现金流的使用,不利于企业的运营;长期看,企业的一时之举对企业品牌和形象均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企业收藏,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精准的手段,抓好“收”和“藏”两个方面。未来, 企业收藏与艺术将有更多的互动,企业与艺术之间的跨界合作也将会更频繁。企业在收藏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艺术协作,实现企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与 周边国家的交往将更加密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不仅仅是基础设施以及现代产品的交易,更包含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收藏该如何寻求新的方向?如何树立责任意识?这些问题都是收藏所需要面对的。
 
为什么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 1877 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国》一书中,他把中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为官方和民众所普遍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公元前 139 年,张骞受汉武帝刘彻委派,从当时的都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途径中亚,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贸易的国际通道,开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2014 年,经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共同努力,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 为世界文化遗产。
 
上文所讲的“丝绸之路”仅是指陆上丝绸之路,为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东汉时期,班超从洛阳出发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将隔绝 58 年的丝绸之路重新打通,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此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于 1913 年为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首先在他的《西突厥史料》著作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 度诸港之海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两代,秦始皇 统一岭南后,该航线发展迅速,主要有番禺和徐闻两个港口。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到了宋元两代,随着航海技术的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鼎盛。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方便了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的出口,打开了中国与国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一个时代的兴衰对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平稳,社会清明,文人墨客往往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创作,出现了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统治者会有精力和金钱在艺术品的收集上下功夫,广纳贤良,充实自己的艺术品宝库。如唐太宗李世民酷爱收藏书画,尤其酷爱
收藏王羲之的诗书字画,他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为一名书生,从辩才和尚那里骗得王羲之的《兰亭序》,并将该作品在死后随葬。武则天、李隆基也同样喜欢收集书画。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宋代,宋徽宗赵佶更是垂青于书画,不仅其自己在书画创作和研究上有独到的天分,创造了“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的“瘦金体”,还成立了书画院,催生了米芾、张择端等一代大师,更痴迷收藏书画,推动编定了《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清代乾隆皇帝更是一个收藏狂人,先后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敕令梁诗正、蒋溥等大臣将内府所藏魏晋以来的书法家名迹编刻为《三希堂法帖》。
北宋《宣和画谱》著录
 
《宣和书谱》行书节录
 
历史上帝王大规模的收藏,虽然有利于艺术品的保护,但是在朝代更迭之际,数量庞大的艺术品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战乱的毁损或是散落民间,都使得很多艺术品下落不明,例如唐太宗李世民随葬的《兰亭集序》,据说其墓葬在五代十国时期被盗,《兰亭集序》从此也再难寻得踪迹。因此虽然经过历代帝王的收集,艺术品整体的数量还是较之前在减少,很多瑰丽的艺术品渐渐销声匿迹,能保留下来的更多的是每个时代新出现的艺术作品。1949 年后,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对文物的保护有了更多的重视。博物馆的相继设立,对过去艺术品的保护又有了新的保障。
 
除了帝王之家爱好收藏,过去的名门贵族也喜好在收藏品上下功夫。如东晋的王谢两族,在收藏史上就有这样的记载。
 
西晋,曾有王恺与石崇斗富,王恺捧着晋武帝赏赐的高二尺的珊瑚树,给石崇看,向其炫耀,石崇将珊瑚树击碎。王恺顿时面色大变,痛斥石崇。石崇却命令家人搬出几株珊瑚树,每株都高达三四尺,并且比王恺的那株更加夺目。二人还有其他的斗富事例不胜枚举,可见在东晋西晋时代,贵族已经开始收藏一些名贵物品,以彰显自己尊贵的身份。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绘画艺术系统著作《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也痴迷于书画的收藏和研究,其曾祖父张延赏时代就已经开始涉猎于书画收藏,到张彦远一代更是藏品海量。正是如此,张彦远依靠家族丰富的收藏,在书画收藏鉴赏、书画理论、书画史等方面有了很深的研究,并据此写出了《历代名画记》。
 
宋代,收藏已经蔚然成风,在汴京的相国寺内形成了专门的书籍古玩字画交易市场,也出现了专业的书画鉴赏专家,著名书画家米芾就是其中之一。
米芾
 
明清时期收藏更为普及,加之历朝历代名家辈出,收藏的藏品数量、质量都较之先前更胜一筹。明代已经有人制作书画收藏和鉴赏家名录,董其昌、文徵明、华夏等人都位列其中。他们本身所创作的作品既为世人所认可,同时也收藏其他名家作品,这种方式推动了书画市场的发展。现代社会,民众对收藏的认知更加普及,并且收藏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很多人也将收藏作为投资的手段,希望用较低的投入在未来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以讲述收藏故事或鉴赏藏品、鉴定真伪的电视节目。
 
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升值空间,收藏品都有着很大的潜力。一方面,藏品蕴含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历史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藏品散落或者毁损,成为稀世珍品。所以,即便是现代或者当代的书画作品,价格也一直上扬。
 
国内收藏热度不减,国外收藏如火如荼。各种新型的收藏模式,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拓宽了渠道,丰富了可选择性,获得的信息更加透明全面,方便了藏品的交易,并开辟了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商业生态圈
 
商业生态圈是一种平台,指参与商业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共同建立的平台。平台作为一种中介或沟通媒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参与者的能力,使得这个平台能够发挥最大作用。每个参与者也能从中获得发展,分享收益。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协同、联动性更加被强调,以获得持续、长久的发展。但是这个平台并不是单纯的协作关系,竞争同样存在,只不过在这个平台中,竞争在某种情形下被弱化,这个特性与自然界的生态圈是类似的。各个参与者中间的兼并、弱肉强食依然存在,甚至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时有发生,这都体现了平台的自由性。生态圈随着经济的变化、参与者的发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或者进化。生态圈赋予企业的是一种宏观角度,从整体上审视所面对的环境和整体的发展,以便在竞争和合作中获得更加宽广的视角,更准确的定位,更良好的发展。
 
过去,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的资源。如果将这种竞争比作 1.0 的话,现今的竞争则是2.0 的竞争。企业不再是过去的单打独斗,而是将经营企业的眼光放在企业之外,与其他企业构建互利共生的价值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上文所述的商业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改变了过去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企业之间新的协作模式,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共生
共生需要成员之间打破过去单纯竞争的模式,组成一个整体,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为平台中的用户创造价值。在这个阶段中,平台是最重要的。各个参与者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发挥平台的系统性和组织性,实现最大价值。互联网 + 收藏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宣传藏品,打破过去所受的地域限制,既减少了成本开支,也降低了收藏门槛,易于公众接受。这种共生的模式,对收藏者而言是一个开放透明的平台,对企业而言也获得了更多的用户和市场。
 
第二阶段:互生
建立一个平台后,各个参与者之间还存在互生的关系, 即每个参与者之间不是毫无关系,而是互相关联。参与者均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共享。在这个平台中如果出现互相之间的关系破裂,则整个生态圈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生态圈的崩溃。因此,参与者应该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发展,保持整个生态圈的平衡。
 
第三阶段:重生
在共生和互生的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和平台的发展是共同进行的,因此必然会有新的理念或者行业的萌发。这将改变过去某些固有的东西,出现更加便利、快捷的事物。比如,在互联网 + 收藏中,很多博物馆建立了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或者建立与收藏相关主题公园,拓宽收藏的盈利渠道。当收藏成为一个生态圈,那么立足于收藏之上的各种
可能性将逐步铺开。对于企业家来说,追逐商业热点是永远的使命,当收藏已经成为时代的亮点之时,企业家坐拥着天时地利人和,必然将在新时期的收藏业里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