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寿山石图片鉴赏之帝后宝玺印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22
 中国印章艺术发展到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此时书、画、印往往结合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清代皇帝宝玺,按内容可分为两种,即代表皇权的国宝和为皇帝收藏、鉴赏用的宝玺(亦可称为皇帝闲章)。

 

皇帝闲章,按其内容和用途可分为:年号玺、宫殿玺、收藏玺、鉴赏玺、铭言吉语玺、诗词玺等等。寿山石因其美好的特性,成为清宫皇帝闲章的首选。清代皇帝的闲章,与当时社会上文人书画的兴盛联系紧密,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体现了所有者个人的修养和审美情趣。

 

从秦始皇制六玺开始,皇帝的印章称“玺”,后来也有朝代称“宝”,至明清两朝则宝玺并称。清初,皇帝宝玺的刻制和使用基本沿袭明制。经过乾隆帝的整理和完善,清代宝玺制度始成定制。本次展览展出从康熙时期的和硕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帝)至宣统八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荣惠皇贵妃等十位帝后所用之宝玺(闲章)。

 

清·康熙寿山石随形雕云龙“和硕雍亲王宝”

 

清·康熙寿山石随形雕云龙“和硕雍亲王宝”

 

这方印玺是胤禛为皇子身份时使用过的。刻有篆书“和硕雍亲王宝”。康熙四十八年(即1709年),胤禛受封和硕雍亲王,受赐圆明园。“和硕”即爵位,“和硕亲王”是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这一时期,兄弟之间争储激烈。胤禛表面不问时事,表现出对荣禄功名并不在乎,是一个清心寡欲、生活恬淡,与憎人道士谈经论玄的富贵闲人。当了十三年的富贵王爷,吟诗作画,修习佛法,赏鉴古玩。最终,爱新觉罗·胤禛成为王位继承人。此印多与“御赐朗吟阁宝”并用。

 

康熙时期是寿山石开采和雕刻的高峰期。寿山石雕刻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钮雕、篆刻和圆雕工艺水平日臻完美。  

 

清·雍正“为君难”长方印

清·雍正“为君难”长方印

 

这方印玺由寿山芙蓉石制成,精雕螭纽,椭圆形玺面为阳文篆刻。雍正亲笔书写“为君难”三个小篆位于中央,左右饰以卷龙纹。這种具有汉印遗风的字、画结合形式,使玺面富有动感。雍正在位十三年,曾多次提到为君之难,这短小的三个字道出了雍正皇帝作为君主、君子的无奈。他在继统之后,御书“为君难”匾额悬于勤政殿的后楣上,并命人刻治多方“为君难”小玺,钤于御笔书迹、古书画上,以激励自己时刻莫忘国君的职责。这枚寿山石“为君难”印玺,似乎是对雍正执政心境的最好写照。 

 

清·雍正寿山石龙纽“雍正亲贤之宝”

清·雍正寿山石龙纽“雍正亲贤之宝”

 

玺纽雕刻游龙,浮于云水之上,形态生动,立体感强烈,整体造型浑厚古朴,庄严又不失灵动。玺面篆书“雍正亲贤之宝”六个字,线条圆涩厚重,字形雄浑苍劲。“亲贤”是指 “亲近贤人,爱慕贤才”。这方印玺似乎时刻提醒着雍正帝:亲慕贤才,远离奸佞。

 

据档案记载:“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五宋龙钮宝一件,奉旨:镌雍正亲贤之宝,钦此。” 说明当时印纽先已雕刻完成,宝玺于雍正元年(即1723年)正月二十三日交刻字作镌刻玺文。同批制作的宝玺还有九方。 

 

清·雍正寿山石雕龙纽“雍正敕命之宝”

清·雍正寿山石雕龙纽“雍正敕命之宝”

 

这方印玺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一枚公章,方寸之间尽显雍正帝励精图治的精神。此玺与“雍正亲贤之宝”为同一时期所制:“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寿山石九龙纽雕夔龙边大宝一件,奉旨:镌‘雍正敕命之宝’。钦此。”雍正帝即位后不久,便不断向造办处下旨,造办处就篆刻了多方“雍正敕命之宝”,这件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为其中一方。

 

印玺雕刻龙纽,纽的上部为海水行龙造型,以寿山石特有的天然石色精细巧雕,印上部白结晶处雕九龙戏水,翻江倒海,形象生动,印下半部四周平雕夔龙纹,玺面镌阳文“雍正敕命之宝”。皇帝的命令有诰命和敕命之分,古代一品至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敕命”是指清代对六品至九品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它是由翰林院撰拟,织在当时非常贵重的丝织物上面,敕命织文为"奉天敕命",钤盖"敕命之宝"。 

 

清·乾隆寿山石田黄石三联印

清·乾隆寿山石田黄石三联印

 

这组联印为乾隆皇帝私人印,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之后,清代各帝王也十分珍视。这组联印曾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到长春的伪满州国皇宫。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在沈阳机场做了苏联红军的俘虏,此印却一直藏在其随身的皮箱夹层中。1950年在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活动中,溥仪将其捐献给国家,但此印却一直存放于监狱库房中,直到1959年国家十年大赦,才回到故宫博物院。

 

这组田黄三联印是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整体镂空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造型奇特,在印章中实属罕见。

 

三方印章中,两方为正方形,一方刻有“乾隆宸翰”,一方刻有“惟精惟一”;另一方刻有“乐天”字样,呈椭圆形。三联印上的玺文均出自儒家经典,乾隆皇帝想以此表达自己“精益求精,专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三联印造型独特,无论是篆刻方式还是印文布局,都彰显了篆刻者独具匠心的构思。“乾隆宸翰”印采用传统的标准格式,并用阳文篆刻。“乐天”印则用字、画结合的形式,两边以螭纹修饰,使整个印章充满了灵动性。“惟精惟一”印为阴文篆刻,并采用中国汉代私印的形式,以回文法排列,错开了两个相同的“惟”字,使整个印面显得饱满均匀、和谐美观。

 

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瑰宝,素有“万石之王”称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视为“印石之王”。自明末发现以来,田黄石倍受藏家追崇,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清·乾隆寿山石异兽纽“奉三无私”椭圆印

清·乾隆寿山石异兽纽“奉三无私”椭圆印

 

这方印章的玺面篆刻结构上,秉承雍正治印风格,“奉三无私”居中,左右以卷龙纹装饰,使玺面富有动感。

 

“奉三无私”出自《礼记·孔子闲居》,乾隆皇帝刻此印意在告诫自己,要像天地日月一样无私,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

 

这方印玺刻有“玉璇”款。杨玉璇,明末清初福建漳浦县人,客居福州。擅长雕刻人物、印钮,能集玉玺、铜印之精华,独树一帜,被尊为寿山石雕"鼻祖"。寿山石雕的鉴赏家周亮工、朱彝尊、高兆、毛奇龄等人都给他极高的评价。他的作品经常被地方官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所以民间收藏极少。“玉璇”款证明此兽钮为杨玉璇当年亲制。


“奉三无私”印常与“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印并用。

 

清·乾隆寿山石异兽纽“乾隆宸翰”方印

清·乾隆寿山石异兽纽“乾隆宸翰”方印 

 

这方印玺石质温润、细腻,如高山之桃花,似胭脂之渍粉。玺纽刻一古兽,侧卧的动感造型憨态可掬,玺面篆刻“乾隆宸翰”四个字,“宸翰”专指帝王笔墨之迹。“乾隆宸翰”即乾隆墨宝。方印整体布局规整、字体线条流畅,配以雄浑苍劲的玺边,唯美的艺术与厚重的帝王之气和谐的统一在玺面上。 可以从“乾隆宸翰”方印中,看到了乾隆帝的闲情逸致和治国的自信从容。

 

此印与“奉三无私”、“惟精惟一”为一组印,常搭配使用。钤用于乾隆皇帝的书画、碑帖之上。

 

乾隆一生拥有1800余方章,其中寿山石印玺100多方。乾隆帝印玺在书画上的钤用与他的政治态度、文化修养、文人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清·乾隆寿山石虎纽“乾隆御笔”方印

清·乾隆寿山石虎纽“乾隆御笔”方印

 

这方印玺的印纽刻子母虎乐图,玺面汉文篆书阴刻“乾隆御笔”四字。乾隆皇帝喜欢弄墨,而且非常勤奋的几乎每天都要留“御笔”,就像我们做功课一样。乾隆一生所做诗多达四万多首,却未见流传于世。他御制诗艺术价值不高,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乾隆的这些诗作内容能弥补当时历史记录的不足。

 

“乾隆御笔”与“所宝惟贤”、“德日新”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三希堂,位于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是乾隆帝的书房。 “三希”有两种解释,一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 

 

清·乾隆寿山石“元音寿牒”组印

清·乾隆寿山石“元音寿牒”组印

 

“元音寿牒”是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敬献给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贺礼。明清时期皇帝的诞辰日被称为万寿节,是取万寿无疆之义,在当时是个全国性的节日。清代皇帝寿典的繁盛,超过任何朝代,其中以康熙六十寿典与乾隆八十寿典最具盛况。

 

在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时候,和珅、金简等人为讨得乾隆帝的欢心,在寿礼的备置中动足了脑筋,从乾隆大量的御制诗文中选出带有“福”、“寿”的诗句,镌刻成不同质地的印章各120方,并附印谱,其中带有“寿”字的组印,取名为“元音寿牒”。

 

组印为光素章,印形多样,有长方形、葫芦形、椭圆形等。印文内容为祝寿吉语,每方均带寿字,分别为:“益寿何须九转丹”、“万寿齐朝衣与冠”等。表示祝王者长寿,愿后人永远铭记。这套印章不仅石质细润、造型精美,更兼具福寿祥瑞之意,乾隆皇帝对此青睐有加,之后又命内务府重新进行制作。60件一匣,共两匣120方。这是其中寿山石制作的60方。 

 

清·嘉庆寿山石螭纽“嘉庆御笔之宝”

清·嘉庆寿山石螭纽“嘉庆御笔之宝”

 

此印玺多钤于嘉庆皇帝御笔书画之上。印面呈方形,阴刻篆书“嘉庆御笔之宝”六个字,分三行。印纽为螭形钮,共有五只,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钮的四面各一螭,上面一螭,头前有灵芝,脊背突起,两侧有细毛纹,四足三爪。

 

据史料记载,寿山石在“康熙时采取一空,至嘉庆初诸坑复产“,因此,嘉庆皇帝所用印石品种有所增加,最主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宫中寿山石雕纽的一个高峰,突出表现在诸多稍有微疵、裂痕的石表施以浅浮雕,因材施技,极富画意,巧妙地掩盖了石头本身的缺点。 

 

清·嘉庆  田黄石“嘉庆宸翰”方印

清·嘉庆  田黄石“嘉庆宸翰”方印

 

这方印玺是田黄石质,上面刻有篆书。“宸”原指北极星所在,也就是紫微垣,后来借指帝王的居处。“翰”,指长而硬的羽毛。古代以羽翰为笔,只要用笔所书者都称为翰。唐代已有用“宸翰”专指帝王笔墨之迹。这枚印章与“几暇临池”、“菑畬经训”为一组印。

 

清·嘉庆田黄石“几暇临池”方印

清·嘉庆田黄石“几暇临池”方印

 

这方印玺原为乾隆皇帝御笔专用章,只用在御书之上,经常与“乾隆宸翰”印章一起使用。后来的嘉庆皇帝沿用这枚印章。印文“几暇临池”是用篆书雕刻,是源自王羲之“临池学书,水为之黑”的典故。乾隆皇帝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在日理万机之暇也不忘寄情翰墨,体现其情趣的高雅。

 

清·嘉庆田黄石“菑畬(yú)经训”长方印

清·嘉庆田黄石“菑畬(yú)经训”长方印

 

“菑畬经训”本来是乾隆皇帝自勉之意,后来制成闲章。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乾隆帝在《御临王羲之草书》后,曾同时盖有“几暇临池”、“菑畬经训”印,后被嘉庆皇帝沿用。“菑畬”是耕耘的意思,“经训”为经籍义理。“菑畬经训”是指书籍经史对一个人而言,就如同耕稼对国家一样,是事物的根本。

 

清·嘉庆寿山石雕螭山石“嘉庆尊亲之宝”

清·嘉庆寿山石雕螭山石“嘉庆尊亲之宝”

 

这方印玺制作于嘉庆二十年(即1815年),是嘉庆朝石质宝玺中体积较大、雕制颇具特色的一方。印通体青黄色赤斑,根据印材的自然形态镂雕出山石树木、流水山峦,并刻有日月,依据石头的形状雕刻九个“如”字。“九如”出自于《诗经·小雅·天保》,九个如字连用,阴刻“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印玺“九如”之下还刻有阳文25字。此玺为祝贺福寿延绵之意。

 

清·道光寿山石雕云龙纽“道光宸翰”方印

清·道光寿山石雕云龙纽“道光宸翰”方印

 

这方印玺是用于道光皇帝的书画、碑帖上,常与“虚心实行”“保民无疆”印搭配共同使用。印玺雕刻的是云龙纹,它是龙纹的一种,在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纹饰,印上可见一只巨龙腾云驾雾在云间起舞,显得神采奕奕。云龙纹始于唐宋五代时期,是一种古老的祥瑞纹样,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清·道光寿山石雕云龙纽“政贵有恒”方印

清·道光寿山石雕云龙纽“政贵有恒”方印

 

这方印玺通体雕云龙纹,可见一龙忽隐忽显在云中游动,龙身居于印底,印上端是龙尾。道光时期的云纹雕刻多为放射形的火焰状,所以使这方印玺更显神形兼备。印底为汉文篆书“政贵有恒”,这四字源自儒家经典《尚书•毕命》中的“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句意是“为政贵在长久,说话要有道理,反对朝令夕改。” 这方印玺表明了道光帝继位后对国家政策保持持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看法,与清帝王一贯遵循的“法祖”政纲正相一致。

 

清·道光寿山石云龙纽“道光尊亲之宝”

清·道光寿山石云龙纽“道光尊亲之宝”

 

印身下半部刻云纹,上部雕刻有三龙飞腾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三龙皆头顶两角,两侧发左右后披,周身布有龙鳞。此玺一般为上尊号、徽号时所用。明清时期的尊号指皇帝、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号。此外,尊号之上再加褒美之词,就是上徽号。

 

清·道光寿山石雕云龙纽“道光御笔之宝”

清·道光寿山石雕云龙纽“道光御笔之宝” 

 

这方宝玺是道光皇帝御笔印之一,常与“恭俭惟德”、“政贵有恒”印搭配使用。印模为方形,阳文篆刻,印面字纹较浅。云龙纽四周刻云纹,呈黄赭色,上端雕刻云龙,共计大小三条,在云中若隐若现,形象生动。三龙都头顶两角,有鳞有发,同时龙须向后撇,两龙露齿,刻工有力。

 

清·咸丰寿山石双螭纽“咸丰御览之宝”

清·咸丰寿山石双螭纽“咸丰御览之宝”

 

这方是用于咸丰皇帝御览书画之上的印玺,作品雕刻双螭纽,底款为汉文篆书。道光朝以后,寿山石的质地、雕刻技法已大不如前。咸丰帝在位时间十一年,他的印约有23方。除此方外还有“咸丰鉴赏”、“克敬居”等寿山石印玺。

 

清·同治寿山石螭纽“同”“治”组印

清·同治寿山石螭纽“同”“治”组印

 

这组方形玺均为汉文篆书,“同”字玺,阳文;“治”字玺,阴文,两玺外围都刻有万字回纹图案。同治皇帝即位时只有六岁,在位13年。一生中只有近20方印章,是清代皇帝中较少的一位,因此这组印玺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清·同治寿山石雕瑞兽纽“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

清·同治寿山石雕瑞兽纽“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

 

这方印玺是慈禧太后的闲章之一,钤于她御览的书画上。

 

慈禧的特权反映在各个方面,印章更不例外。“御览之宝”是皇帝的鉴赏用印,一般是臣子所作的书画,皇帝鉴赏后盖上“御览之宝”,以示对臣子书法作品的赏识,而慈禧太后却打乱了清廷用印的规制。同治皇帝登基3个月后,慈禧太后就发动了“祺祥政变”,她掌权后,另制有“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慈禧太后之宝”的寿山石印玺,作为统治中国的权力象征。这枚印章印体雕刻极为精微细腻,尤其是凤鸟占满印的顶端,似乎把龙和麒麟都覆盖在双翼之下,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这与当时慈禧太后的权势相呼应。不仅如此,在光绪皇帝所题写的“颐和园”匾额上,“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之印更是位于匾额正上方,体现了她至高无上的特权。

 

清·光绪寿山石狮纽“储秀宫之宝”方印

清·光绪寿山石狮纽“储秀宫之宝”方印

 

这方狮纽方形玺属于宫殿玺,是慈禧在此居住时用的闲章。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是内廷西六宫最考究的一座宫殿,它是慈禧一生中最重要的宫殿,慈禧太后初进宫被封兰贵人时,也在此居住,并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随后逐步走上人生的巅峰,因此她对储秀宫的感情非常深厚。光绪十年(即1884年),慈禧太后为庆贺五十岁生日,从长春宫移到储秀宫居住,并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重修储秀宫,在这里居住到60岁,表明她归政养老的姿态。但实际上,她在此居住的岁月,朝政依然受她掌控,国家也一步步走向衰落。

 

清代田黄石狮纽方章料

清代田黄石狮纽方章料

 

清宫所藏寿山石雕中,还有一些印料,即雕好印钮但还没有镌刻印文的半成品。这些印料,石质优良,雕工精细,件件堪称精品,有的还有当时雕刻名家的款识。

 

这方章料是寿山石雕鼻祖杨玉璇的作品,雕刻狮纽,两小狮附于大狮背上。印体阴刻“玉旋”款。印章上这些印钮的雕刻称为钮雕,起到装饰印章的作用,具有很丰富的立体感,钮头的雕刻题材丰富,有古兽、鱼虫、花果、人物、博古图案等多种类型。其中古兽是最古老的表现内容之一。

 

明清时期,以寿山石刻制印章之风开始盛行,寿山石成为著名的“印章石”。明清各朝都被当作贡品献入皇宫。清代也成为祭天专用的供品。田黄石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田黄石除了黄色,还有白田、红田、黑田、金裹银、银裹金等品种。田黄石之所以受到满清历代帝王的喜爱,一是因为它的产量稀少,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是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二是它具“福”、“寿”、“田”“丰”的吉祥寓意,三是具备了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被赋予“帝石”的美称。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