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从文化艺术切入 定获商业回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11

       如果从文化艺术角度切入,那么一定会获得商业回报;如果只追求短期利润,那未必真能如愿赚大钱。
       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先生说:“我很多年前提出,中国收藏界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后进入圈子里的很多是暴发户、万元户,跟进的主要是明清瓷器等。但最近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收藏者的文化内涵提高了。”
  楼刚说他1996年进入这行,当时几乎是最年轻的,周边都是五六十岁的人,而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学历较高,还有部分藏二代。玩艺术品的人固然会带着一些商业目的,但侧重点很有讲究。如果从文化艺术角度切入,那么一定会获得商业回报;如果只追求短期利润,那未必真能如愿赚大钱。
  广州古玩行业整体水平不算高,有的人急功近利,只要有点小赚头,今天买的明天就加价卖掉。艺术品有它的特性,需要“捂”,更需要“悟”,发现其背后的价值,这样的人才是高手。
  广东古玩商习惯去国外淘货,国内卖出,而其他地方的行家都来广州扫货。这边的艺术品行业经济总量全国可排进前三,但艺术氛围恐怕连前十都排不进。事实上,一些广东籍的高端行家,他们的市场和客户都在国外,眼光更开放、长远。
  从盈利模式来说,由于许多本地行家都是从天光墟等地起步的,虽然有一定敏感,但文化素养的局限影响了他们更上一层楼。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光靠信息不对称赚差价越来越难。如果你自己都认识不到这件东西背后的文化价值,又怎么能卖出高价呢?“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分得太散没有龙头——广东市场无论是书画还是古玩,都是如此。
  此外,楼钢不太赞同大众化的鉴宝活动,因为它能起到实际作用非常有限。有很多市民可能在市场转悠了几十年,原来买到什么假货,现在依然在买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的观念太难改变了,一些老板级人物,想收藏些古玩,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平台,经常被忽悠。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假货进入深圳,那边的市场几乎停滞了15年,收藏者被伤得太深。
  两件东西,一件有文化内涵,一件无文化内涵,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学术水平高的展览,引导收藏者去选有文化内涵的那一个,不然每年到了博物馆日,他们拿出来的东西都一样不对。还必须培养新的入市者,从一开始就把基础打好,形成正确的收藏理念。
  如今高端艺术品市场的个人购买份额逐渐下降、机构、法人型的购买力大大增强。我认为未来5到8年,艺术品行情还会向好。当然,对于私人博物馆突然兴起,我是唱反调的,私人博物馆圈人圈地圈名气,有大量“元青花”、“官窑”,买来几百元,估价几个亿,这种信息圈内人完全能辨别,但很多普通人意识不到。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