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企业家收藏不可“唯利是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8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冯善书
 (原标题:企业家收藏不可“唯利是图”)
善言斋专栏
善言斋专栏

  企业家收藏是笔者持续关注的话题,不知何故今年忽然一下就热了起来。

  热到什么程度?今年春夏一二级市场的大盘基本上都是这批人拉起来的。近现代书画板块的拍卖成交额上半年一直在逆势而行,整个行业还在深度调整,这一板块却走出了与大盘完全不一样的行情,大部分学术地位有历史定论的名家作品成交价格都在飙涨,这跟当前还在惯性下滑的当代一线名家板块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炒股的人最能理解,价格指数直线拉升,肯定是有大机构在抢筹。这半年来到底是谁在抢市场上的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等名家书画?除了像刘益谦、王中军这些老票友以外,当然是像马化腾那类最近十几年来搭上互联网经济和高科技“快车”快速致富的新财富人群。君不见,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这一两年多了许多私人美术馆、博物馆,里边装的东西都得到市场去找。

  企业家进场,玩的到底是真感情还是资本的游戏,这个没办法泛泛而谈,唯有留待日后具案观察。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跻身艺术投资圈,之所以能够弄得动静这么大,主要还是因为利用了大资金的杠杆来撬动一些大规模的艺术品资产标的。不说远的,刘益谦2.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买个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和黄文仔花1亿元人民币买下当代画家崔如琢的一幅国画长卷就够震撼人心的。这些大标的对整个市场大盘来说有多重要?雅昌艺术品市场监测中心对二级市场有过统计,每年占比5%的拍品几乎撑起了80%以上的交易额,可见其他95%的拍品就像芝麻绿豆般不起眼。无怪乎有人笑称,每年的艺术新闻头条都给这些企业家们包了,不熟悉艺术市场生态圈的人看了还以为,这些在塔尖上跳舞的人已经玩转了整个艺术品市场。

  企业家抢滩艺术品市场,也让许多“专业”做高仿古董和名人字画的地下工作室,狠狠发了一笔横财。中国或许是世界上对名家作品需求最大的一个市场,老百姓不管有钱没钱,都希望在家里挂一件名人创作的作品,就算没钱买真的,假的复制品也好。在热衷于财富较量的企业家群体里边,谁家收藏的名作数量最多、价格最高,甚至被视为江湖地位的象征。正是富人之间的互相攀比,导致了艺术品行业的造假成风。有人统计过,说齐白石一生画的画不过4万余幅,但市场上流通的有他落款的作品多达几十万幅。这么多的齐氏书画到底去哪里了?当然大部分流向了那些能够出得起高价钱的企业收藏家和私人艺术馆。一张高仿名人画作只需要几百元或几千元的成本,一旦通过拍卖市场卖出去,价格可以去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这么一捣腾就是上万倍或十万倍的利润。

  当然,对于那些本身就来自商业或资本市场的企业家来说,他们投入巨资且苦心积虑建立起来的收藏机构和艺术馆,都不是单纯为了给公众开开眼界、长长见识或养养蚊子的。不少私人博物馆的老板都曾经告诉过善言斋,私人藏品的社会化并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他们最终还是希望这些高端的藏品,能够为他或他的后代撑起一个平台。至于在这个平台上,到底他们想继续玩文化,还是玩纯粹的财富游戏,则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纯公益性的私人博物馆不是没有,而是很少,根本的原因在于,极少数企业家愿意为一个不盈利的博物馆持续不断地烧钱。

       一旦有人想通过私人博物馆来为企业创造利润,尤其是想通过艺术品交易的方式来赚钱,问题就来了。你里边收藏的都是那些过世艺术家的作品,像业内所追捧的“三石两鸿(虹)一大千”这些大名家的作品,他们生前可从未做过什么鉴证备案,谁来为这些作品保证,在真伪问题上发生纠纷又由谁来居中裁判,依据什么标准来裁判?这些问题,至少对现在的国内艺术品行业来,是无解的。

  在真伪和价值判断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混水摸鱼便成了从中渔利的最好办法。但愿企业收藏家,能够像保护自己的羽毛一样来珍惜自己的平台。借着专业机构和大平台的掩护来售假,虽然可以加快个人敛财的速度,然而,这无疑是一场极度危险的游戏,前面连接的是一条通往法律深渊的不归路。
  冯善书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