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齐白石作品背后的保定莲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07
中国嘉德2016年秋拍中,一件焦点拍品为齐白石《莲池书院》。此件作品为杨永德夫妇旧藏,1995年经中国嘉德“杨永德藏齐白石书画”专场释出。

 

齐白石(1864-1957) 莲池书院

齐白石(1864-1957) 莲池书院

65×48 cm. 约2.8平尺

题识:

莲池书院图。吾曾保阳之莲花池游,观莲花池上有院宇,闻为挚甫老先生曾掌教,大开北方文气之书院也。去年秋,北江先生赠吾以文,吾故画此图报之,以补挚甫老先生当时未有也。癸酉春二月,时居旧京。齐璜并记。

启功(1912-2005)题签条:齐白石莲花书院图。吴挚甫先生曾掌教莲池,哲嗣北江属写此图,足称掌故。启功。 钤印:启功私印

 

画作题识中所提到的吴挚甫先生为吴汝纶,北江先生为吴汝纶的儿子吴闿生。

 

吴汝纶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

 

按照嘉德方面提供的考证,因交际甚广,很得齐白石器重的张次溪,曾从吴闿生学诗,齐白石和吴闿生均是他的证婚人。1932年,张次溪提出为齐白石编印诗集,与白石老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定名《白石诗草》。为了使诗集增色,张次溪奔走于诗家名流,代求题词,其业师吴闿生自然不能遗漏。吴闿生在读后倾佩有加,题词以贺。齐白石曾应允张次溪“各作一图为报”。这即题识所言,“北江先生赠吾以文,吾故画此图报之”。

 

齐白石作画以莲池书院为题,一是北江先生的父亲吴汝纶曾有主持莲池书院的业绩,二是齐白石在游历保定时曾在莲池书院驻足,深有感触。其时的莲池书院已非历史盛况,而仅存部分遗迹,怎不令人唏嘘!

 

今天我们说的保定“莲花池”,其实是包括莲池书院、古花莲池,还有许许多多大小亭台楼廊在内的一个大园林。

 

徐世昌所题“古莲花池”

徐世昌所题“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始建于金元之交(公元1227年),最初的名字叫雪香园,是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今保定)城时所建,并将其赐给了部将乔维忠,当时园中的主要景观是临漪亭和南塘。1289年,保定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城内损失严重,“官署民房倾圮殆尽,雪香园毁圮”。

 

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红巾军、朱元璋、燕王朱棣的部队先后攻占保定城。战后,雪香园残垣败瓦,狐兔出没,唯有南塘依然存在,夏季莲萼亭亭,荷叶田田,为官绅士民所留连。当时民间已将它呼为“古莲花池”。

 

明嘉靖44年(1565年),保定知府张烈文对古莲花池进行重建。根据园中有关修缮和重建莲池的碑文记载,明代以后,莲池至少经历了20次的修整,而最为有名的,则是万历15年(1587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对古莲花池改建时题写的匾额“古莲花池”“正大光明”“水鉴公署”。所谓“水鉴公署”,就是以水为鉴,提醒官吏,要鉴身、鉴心。

 

乾隆时期,莲池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其时占地面积130多亩,现在的莲池还不到当时的一半。乾隆10年(1745年),为了满足皇帝西巡驻跸的需要,此处被改建为行宫,称莲池行宫。第二年,乾隆皇帝陪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回銮即驻跸于莲池行宫。

 

自乾隆14年(1749年)开始,在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下,莲池的建筑作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景观焕然一新,突出的有“十二景”,即春午坡、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绎堂、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莲池行宫十二景建成后的43年间,乾隆皇帝又先后5次来此驻跸。

 

光绪26年(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入保定,四处烧杀抢掠,古莲花池、莲池书院的建筑被焚烧殆尽,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整园遍地瓦砾,满目凄凉。古莲池建院以来,留下的只有一座小石桥而已。

 

光绪27年(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为了迎接从西安回銮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即着手修建行宫与御苑。由于当时财力有限,袁世凯只是象征性地做了恢复,一些原本两层的建筑,只修了一层,面积也远不如前,仅建水中亭、藻泳楼、高芬阁等建筑,莲池修葺后成为慈禧在永宁寺行宫的后花园。

 

光绪32年(1906年),直隶布政使增韫下令将莲池改名为莲池公园,对外开放,门票每张铜元二枚,男女不得同日游,女子只能在星期六游园。1914年,取消男女分日游的规定,依旧售票开放。1917年夏,保定发生水灾,莲池公园水深数尺,宛虹亭被浸倒,翌年重建。

 

1948年保定解放之前,莲池几经修缮,也曾有茶社、戏院、餐馆进驻,但直到保定解放之后,莲池的文化和文物意义才开始显现出来。

 

至于莲池书院,那在历史上的影响就更加了得。

 

作为保定有“一文一武一衙署”,“文”指的莲池书院,“武”指的保定军校,“衙署”是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是保定历史上最有名的典型建筑。

 

雍正11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省会建立书院,最终决定把书院建在“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的古莲花池里。在园林的西北部划地3亩建书院,在书院东侧划地3亩建使馆(宾馆),在园林的东南部划地五六亩,作为“课士谭燕之所”,名曰“南园”。

 

莲池书院开办后,备受皇帝的重视,它一直是直隶省的最高学府,到清末莲池书院一度遐迩闻名,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直隶省文化教育中心。

 

在清光绪年间,受莲池书院经世致用学风影响,凡在京师难以开办的新学,就转而来到保定创办。一时间,保定新学大兴,仅官立各类学堂就有33座,其中高等学堂10多座。后来的保定军校、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班、定县(今定州)平民教育等,都与莲池书院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摄影作品《保定印象·莲池书院》
摄影作品《保定印象·莲池书院》
 

摄影作品《保定印象·莲池书院》

 

至1903年(光绪28年)停办,历时170多年,莲池书院为清王朝培养出不少忠实于统治者的官僚、文人和学者。在这里就任的教师也都是当时全国知名人士,如孙嘉淦、章学诚、祁韵士、王振纲、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都曾担任过莲池书院的院长。

 

吴汝纶任莲池书院院长长达十五年之久,他主张“中国必须重视新学变法”,先后在书院开办了英语“西学堂”,日语“东学堂”。名徒有毕沅、冯国璋、傅增湘、宫岛大八(日本人),中国的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也是莲池书院的学生。

 

刘春霖楷书 《重修古莲花池公园碑记》(局部)

刘春霖楷书 《重修古莲花池公园碑记》(局部)

 

正是这样的历史渊源,使得莲池博物馆拥有了许多重量级的收藏,如放在藏经阁的《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这部书是我国惟一一套最完整的佛教经书总集。

 

此外,莲池内展示有170方碑刻,碑刻也是莲池最大的收藏。

 

古莲花池回廊书法石刻

古莲花池回廊书法石刻

 

这些碑刻主要分布在碑廊、碑院内。其形制大部分为竖碑,此外有经幢、石像等。主要有莲池书院法帖碑群,大多嵌在碑廊的墙内,包括历代名家8件作品——

 

褚遂良《千字文》;

 

颜真卿《千福碑》;

 

怀素《自叙帖》;

 

米芾《虹县诗》;

 

赵孟頫《蜀山图歌》;

 

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李白诗二首》《罗汉赞》。

 

莲池书院法帖 《褚遂良千字文》(局部)

莲池书院法帖 《褚遂良千字文》(局部)

 

宸翰院还竖立有多个一人多高的碑刻,包括康熙、乾隆、雍正时代的御制碑。这些御制诗碑的内容,既有对直隶总督的褒扬,也有对他们的指示、告诫和批评,对于研究清代直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一件“镇园之宝”——“龙飞”御制碑也竖在那里。

 

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

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

 

1746年(乾隆11年),乾隆皇帝为庆贺保定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圣迹”——“龙飞”带到莲池行宫供奉,当年曾挂在行宫奎画楼上。

 

按照《故事成语考》载,“皇帝即位曰龙飞”。按此解释,康熙八岁登基,该是他八岁时所书。据史料记载,康熙两岁时因顺治帝福临的第二位皇后孝惠后出痘疹害怕传染而离开皇宫,由他的保姆苏麻喇姑辅导学习满文,苏麻喇姑对汉文不甚精通。康熙七岁时才重返皇宫,在一年的时间里,一个八岁的孩子书法能达到“龙飞”二字这样的水平,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据专家考证,这是他在十六岁时所写。康熙登基后,因为年龄幼小,由顾命四大臣辅政。当时的辅政四臣之一鳌拜独揽大权,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是有志之君,不甘心受他人挟制,在他16岁时,巧妙设计剪除了鳌拜,国家大权真正由自己掌握,“龙”可以自由腾飞了。这时他心情欢快无比,信手写下“龙飞”二字,表达了他要展翅腾飞,施展宏图大略的愉快心情。

 

此外,莲池还拥有一件古文字领域声名赫赫的西夏文陀罗尼经幢。它于1962年在保定北郊韩庄发掘出土。西夏历经190年,西夏文共6000余字,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杂。破解这些文字需要有可信、丰富的历史资料。保定西夏文陀罗尼经幢有西夏文与汉字的对照,堪称珍贵的“活字典”。

 

碑刻中的《田琬德政碑》是莲池碑刻中历史最久、艺术价值最高的碑。此碑刻于公元740年(唐开元28年),原位于易县城内,碑文主要记载了田琬的家世出身、学业为人以及在易州为官的经过。这块碑是一块“活人碑”,是田琬在做了五年易州刺史,要调到安西(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都护府做都护时,当时的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德政,在他调离易州八个月以后,给他立了这通“德政碑”。此碑由徐安贞撰文,苏灵芝所书。

 

苏灵芝是陕西武功人,曾任过易州录事。他的书法技艺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誉苏为唐代写碑手,他写碑很多,但传世甚少。此碑书体优美,笔法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是研究我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范例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非常喜欢,想将它移入保定,当行至保定大西门时,碑忽落地,断为十二块,验证了民间“名碑是不能乱移的”的说法。后来方观承把它置于保定府学内,1932年修复后移入古莲池内。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关键词: 齐白石作品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