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法国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米勒人物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01
 

    1849年,35岁的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至1875年)携家离开了正被黑热病攻击的巴黎,来到郊区小镇巴比松,认识了一批崇尚自然真实之美的画家,开启了法国现实主义运动中尤其重要且迷人的支流——巴比松画派。


    在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现场可静静欣赏百年前经典油画

    ▲ 在嘉德·典古董艺术周场可静静欣赏百年前经典油画


    去年首次参加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博览会的法国画廊GalerieL'Angelus,今年带来了米勒的《GEORGES FOURERIE肖像》。据介绍,这家画廊就设立于米勒在巴比松的故居中,不过这幅作于1841年的肖像画,并不和那些脍炙人口的乡村风景画一样诞生在巴比松。

     

       《GEORGES FOURERIE肖像》
       GEORGES FOURERIE肖像》

      米勒1841年作布面油画 GalerieL’Angelus收藏

     

    画中人物双眸澄净、衬衫洁白、纽扣精致,粉红色的运用使他的脸庞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8年之后,当米勒画巴比松的农夫时,再也不见这样深情款款的绅士。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更符合记忆,而非纪念效果。不过,米勒在作为肖像画家谋生的时期,自作品透露出的那种克制的温柔,在他巴比松时期的风景作品中仍然可见可感,这是现实的不认同也未吹熄的、属于米勒的温柔的亮光。


    看到《GEORGES FOURERIE肖像》的第一眼,会觉得有些别扭,因为在这幅作品中,看不到如烛火般摇曳的黄昏,听不到脚边草丛里传出的虫鸣,想象不到远处教堂里的敲钟人,那些牛儿和柔软的草地去哪了?艺术简史的“代表性”使一些大师早期的或上一个阶段的作品,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饥饿感,如果在展览中,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被双眼一扫而过。


    1841年,米勒在他27岁时画下这位绅士,这一年也恰巧是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诞生年。当未来的色彩大师喜获生命、嗷嗷待哺,米勒离他的艺术新生还有8年。从相关记载看,这时的他刚离开法国西北部重要的军港和商港——美丽的瑟堡,和自己的新婚妻子搬到巴黎,2年后,妻子被病魔夺取生命,自己也在艺术沙龙吃了闭门羹,米勒又回到了瑟堡。


     

    米勒(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米勒(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这幅看似平静甚至平淡的肖像画,却诞生于米勒如此不得安定的人生阶段。年轻的他往返于双城,为了被沙龙接受,他要看学院派的眼色,为了得到更多的肖像画订单,也要看客人们的眼色。在对这段人生有所了解后,再面对这幅肖像画,我们可以想想,当GEORGES FOURERIE看向米勒,米勒会想些什么?沐浴在巴比松的阳光下,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米勒会不会回忆起曾经在不顺心的这段肖像画时期,画过的这位绅士?


    看现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一些大型回顾展,比如NGV的埃德加·德加大展,余德耀美术馆的贾科梅蒂大展,都涵盖了艺术家各个阶段的作品。在面对那些早期和非代表性的作品,甚至和艺术家最著名的风格与批评截然相反的“幼稚”作品时,会觉得面对更多的是一个人,而不是艺术史的“代表性”和“重要性”。于是,在把眼前这幅令眼睛感到饥饿的作品放到这位艺术家、这个人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一种正相反的饱腹感或许就会产生,这件作品也像旋转在留声机上的一张黑胶老唱片那样引人入胜。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关键词: 巴比松画派 米勒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