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7块钱从废品站“救”出200幅清代唐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20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陈洁、吴宇鹏

昨日起至9月23日,由南京市江宁区文广局、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主办、江宁区博物馆承办的《草原古韵、塞外风情——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正式开展。本次展出的珍贵文物,均来自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分为历史文物、藏传佛教唐卡、岩画3个单元,共展出68件珍贵且精美的历史文物,全方位展现塞外漠北与中原地区的深厚渊源,真实反映草原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非凡艺术成就。除了带有草原特色的这一个个物件外,物件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唏嘘。   

“单于和亲”瓦当见证昭君出塞   

包头历来是我国北方草原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先后有鬼方、猃狁、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包头在历史上也是中原王朝的边陲重镇,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在此逐鹿开疆、和亲修好、互市通商、屯垦戍边,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一块西汉瓦当就见证了著名的昭君出塞。   

瓦当俗称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在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可别小看屋檐最前端的这一小块瓦,它是中国特有的土木结构建筑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瓦当纹饰的演变,可以折射出古代多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在这次的展览中,也有这么一块颇有来头的文字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种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此次展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单于和亲”瓦当。直径15.5厘米的圆形瓦块,宽沿,十字格线将瓦当正面分成四区,每区内有一阳文篆字,为“单于和亲”四字,见证的正是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此前有学者认为此瓦原应属单于殿宇所用,但包头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单于和亲”瓦当1954年出土于召湾汉墓群,大约距离包头市区五公里处,发现时它夹杂于废弃砖瓦陶片中,而这座房子的主人也并不是什么显赫之人。普通老百姓的瓦头上都写着汉字的“单于和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汉建立后同匈奴和亲并和睦相处的史实。   

岩画体现人与动物的依存关系   

包头的文化资源中,值得浓墨重彩的是岩画。所谓岩画,就是古代人类刻绘在岩石上的图画,因为它用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记录了人类社会由蛮荒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讲述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被誉为史前社会百科全书。在展览中记者看到,岩画的内容以表现北方草原上常见的羊、马、鹿、虎、豹、狼等动物形象为主。远古时期,北方草原先民与动物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人们的生存依赖于动物,人们或狩猎、或放牧、或祭祀、或娱乐,都反映了人与动物的依存关系。岩画中有关崇拜内容的图像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表现为巫师形象、人面像、太阳神、怪兽、动物蹄印等。   

仔细看每一幅岩画,从画面中每一个朴拙的符号中,似乎都能捕捉到古代人类在草原生产生活的生动图解,好比现代人晒吃喝、工作、心情的朋友圈。比如,汉—南北朝时期的《人·马》中,马大人小,比例明显被夸大,据说包头博物馆里还有一幅牵马图,马占了绝大部分版面,而人却小小缩在角落里,反映了当时马在古代先民中的地位。此外,还有一幅岩画把马踩在地面上的脚底那面也画了出来,让不少参观过的人戏言:咱们的三维绘画比毕加索早了N多年!包头当地的讲解员告诉记者,岩画的细节其实很有意思,比如现场展出的一幅春秋战国时期的《羊群》中,可以明显看到羊角向后弯曲像月牙,那么就此可以判断出这个羊是北山羊,而张着的大嘴说明它们是顶风而行,走得比较吃力。另外,动物蹄印也很有讲究,如果在岩画中发现马蹄印很多,那么说明这个人家很可能比较富有。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记录道路两边的人时,路这边的人头顶天脚朝地,而路对面的人却是头朝地脚朝天。不过,这次展出的岩画其实是复制品,因为实物实在是太重了。   

废品收购站中“救”出200幅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包头也有?答案是肯定的。据悉,唐卡为藏语音译,意为画在布面上的卷轴画,蒙古语称唐卡为“布斯吉如格”,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绘画形式,明代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清代兴盛,唐卡也随之传入。此次展出的多幅唐卡,大都为清代作品,以描绘各种佛、菩萨、罗汉、度母、佛母、天王、财神、护法诸神、高僧大德、曼陀罗居多。而这些清代的文物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因为当初它们是从废品收购站里抢救回来的。   

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包头市文物局接到了一个废品收购站的电话,大意是他们这里有几百幅画,如果不要的话他们就焚烧掉了。文物工作者赶到了现场查看,在院内露天胡乱堆放着的这堆破布画,有些已经完全损坏,画面装裱的丝绸都被撕去,只剩下七零八落的画芯,很不完整,但大多数画面的绘画极为工整,用金线勾勒的线条仍闪闪发光。经过细节观察对比,竟然是清代的唐卡,于是以3分钱一斤的价格,将这一批近200幅文物拉了回来,总价也不过7元钱。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庆幸,幸亏当时废品站的人打了这个电话。但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并不陌生,文革期间,不少文物被当做废铜烂铁清理到了废品收购站,文革结束后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各地废品收购站就是文物部门征集文物的一个重要的站点。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