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行情 » 正文

寇克让谈书法(二):大字和小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18
字到多大才算大,多小才算小?
 
这个问题似乎一言难定。我们这里是想从书法角度给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一个说法。
 
什么是书法的角度?用笔、结构、用墨等等。从这些方面去看,字大小之别达到一定程度,几乎就会成为字体的差异。也就是说,大楷与小楷,其书法差异甚至不亚于楷书与行书之别。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的毛笔,当时的毛笔只分为两种:大字笔和小字笔。看来,前辈的智慧是不易超越的。
 
法雨普施
法雨普施 
38×22厘米 2015年
 
大小之分有时候就是质的不同,古代人很可能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古代大字极少见,而且一般来说年代越早字越小。20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出土的秦汉简牍,近些年出土的楚简,这些先秦至前汉的真迹,字都非常小。后汉似乎是一个字迹明显增大的时代,尤其到晚期,出现了“八分书”。为何要别出心裁地以尺寸命名字体?因为如此“巨大”的尺寸本身就值得炫耀。至于取某之八分与某二分,以及如八之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是望文生义。
 
八分之巨如何值得大书特书?
 
我们不妨看一看那个时代的普遍“行情”。钟繇被誉为“正书之祖”,但是,他和胡昭一起师事刘德升。颍川的这师徒三人原本是以行书闻名的,怎么后来他就成为“正书之祖”呢?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行书、楷书刚刚诞生,两者差异的确不是很大,所以善行书的钟繇有点跨界的意思。
 
钟繇作品如《白骑帖》《墓田丙舍帖》等,如果不是历代传为行书,我真看不出它哪里“行”了,简直比著名的正书“三表”还正襟危坐!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字小到一定程度,行书楷书的界限也变得模糊,钟繇之所以能够成功被“改行”,他的行书字小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八百年后的黄庭坚说钟繇“小字笔法清劲”。山谷年代晚近,但他的话并非十分的无谓。
 
师宜官,汉灵帝时水平最高的书法家,和钟繇同时,但当时影响力远超钟繇。据西晋人卫恒《四体书势》说师宜官“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四体书势》又说隶字“其大径寻,细不容发”, 这恐怕是文学的夸张。不过,《四体书势》中另一些书法轶事则有助于我们对字之大小的了解。如魏武帝将其最喜欢的梁鹄的字“悬著帐中”“钉壁玩之”。若非后汉以来字迅速增大,也就不会有张于壁间的意义。字迹增大,悬挂欣赏,艺术的功能才进一步解放出来。至于说梁鹄善大字,邯郸淳善小字当属实情,为何他们这样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尚不能大小兼善呢?因为大字小字简直是行当的区分。
 
小字的笔法不论多么复杂,其运笔动作都相对简单,比如笔锋转换,手指轻轻有点动作就可以了,但较大的字即使一个转折,一般都要连续几个动作才能完成。同样一个转换,字越大,需要的动作幅度就越大,调动的身体范围也越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字大到一定程度,脚都得用劲儿了。小字不仅运笔动作简单得多,即使字的结构,也相对容易写到位,因为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造成十分悬殊的对比,奇险的结构和巧妙的穿插都可以轻松玩弄于毫厘之间。小字的容易还在于墨色变化小,入纸要求低,甚至可以不入纸,也不至于显得太浮滑。若不从理论的角度严格计较,小字甚至无所谓中锋与侧锋,因为两者实在区别不大。
 
一句话,小字书写需要的只是身体及气脉的轻微翕张,大字则是对书写者身体的深刻调动。
 
有人将所临《张猛龙碑》携来请益,我立即询问是否以前写小楷,客人叹服之外非常吃惊。尽管客人资质极高,悟性过人,但临书《张猛龙》大字依然暴露端倪。起笔方而重,但转入行笔时突然变细,这种情况多次出现。起笔正确是认真观察努力而为的结果,但大字所需要的充分压笔铺毫的习惯没有养成,刚一完成起笔便习惯性地把笔提起来。当然,与其说“提起来”,不如说“压不住”。这一点看似简单的提按习惯其实非一日之功,是大字小字的重要区分。至于大字中一个简单的转折,除了重压之外,还需要笔杆大幅度的俯仰变化,有时候仅靠指腕的挥运不能济事,所以说会深刻调动身体。
 
那么,对于初学者,从大字入门还是小字入门?
 
卫铄《笔阵图》早就说过:“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难道要由难而易吗?这里的大字入门说,不是由难而易背拂人情,而是强调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书法必需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包括:尽力占据空间的开阔意识,充分铺毫运笔的良好习惯,酣畅淋漓的用墨感觉等等,这些素养主要是通过大字的学习逐步养成的。
 
太史公《平准书》
太史公《平准书》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
60×30厘米 2015年
 
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张黑女墓志》,有学长不屑一顾地说“这个碑是小字的体势”。我非常不满,但云里雾里,只是看见在场各位若无其事的表情似乎是支持的态度。我并未当场表达不满,多年以后若有所悟。
 
确实,论实际尺寸《张黑女》比起《元倪》《元略》诸志,甚至比《崔敬邕》《李壁》《刁惠公》都不见得小,但用笔的确有一番不同。什么不同?字大,却提不起来!所以说它是小字。《元略》尺寸有限,而提按俯仰,上下牵扯,纵横捭阖,自是大字的格局。所以学《元略》虽然可以原大临摹,但只有放大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充分发挥其蕴含丰富,多彩多姿的临习价值。
 
那么,究竟何为大字,何为小字?笔的中侧变换几乎无关乎俯仰的时候就是小字,否则便是大字。难道这就是结论么!当然,看客懵懂不明,学者心领神会。
 
王羲之是第一个推崇钟繇的显赫人物。他对于前人的发展在多方面,余且不论,字的大小就是重要的一面。《淳化阁帖》卷六之《汝不可言》,《宝晋斋帖》之《鹘等不佳》,尤其是《余清斋帖》之《迟汝帖》都是名副其实的“大”作。王羲之主要成就在草书行书,即使除上述之外的大多数作品,从大小而言,他的字径都达到了汉末八分书的规模。书圣的不同凡响的确无处不在。若一定要从尺寸上给大字小字一个粗略划分,我宁愿以“八分”为界。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