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行情 » 正文

非遗产品如何走向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02  来源:网站
       不久前,第三届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武汉为非遗文化办节已有3年,热闹的节日背后,武汉的非遗到底发生着什么变化?

       3年前,武汉非遗文化市场率低

       文化节上,木雕船模大师龙从发的展位前挤满了观众和询价的买家。3年前,龙从发还没这么火。

       2011年,武汉市政府为唤醒沉睡的非遗项目,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成立了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慈祥一上任就拜访了龙从发等6位非遗文化传人,眼前的一切令他倍感沉重:龙从发木雕船,精致逼真,却难见买家,精湛的雕刻技艺仅能维持生计;剪纸大师沈松柏家中,积压了万幅剪纸;叶画大师刘义桥,其技艺全国独一无二,但无人问津。武汉40多非遗项目,市场化率几乎为零。非遗传人只是手艺人,不会研究市场,又恪守原汁原味的作品风格,与市场脱节。

       如今,非遗传人年入百万元

       2012年,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6位非遗传人签约。公司从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聘请10多位平面设计师、图案制作师,为每位传人设计样稿,在古琴台、黄鹤楼、东湖等景点开设“武汉礼物”门店。每位传人则获得百万元至200万元的保底年薪,可以专心制作,无柴米之忧。

       当年,公司举办非遗文化节,激活市场,提高非遗项目知晓度。首届至今,参加的城市除了武汉,也已扩大至长江流域11个省市。如今,武汉所有非遗传人均与该公司签约。去年,该公司非遗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千万元,比成立之初翻了3倍多。预计2017年将突破5000万元。

       非遗传人的命运也逆转。龙从发的木雕船不仅被企事业单位、高端会所购买,还进入了拍卖市场。刘义桥的叶画被星级酒店、高端装修公司预订,他每年收到的制作预订金额就有百万元。

       以前,市场率低,一件非遗作品价格上万元,市场叫好不叫座。市场化后,价格亲民,喜欢的人也买得起。

       据悉,全国多个省份均无非遗项目的公司,武汉带着非遗传人闯市场引起了关注。中宣部称赞其为“非遗的武汉模式”。

       海内外向武汉非遗伸出橄榄枝

       今年非遗文化节上,云南非遗项目陶制呜嘟的传承人杨德云主动要求与武汉非遗公司合作。

       杨德云在武汉走访数日,看到“武汉礼物”店内非遗作品云集,一个店一天成交额就有3万元,非常羡慕。他说,在云南呜嘟面临多年走不出去的困境,希望能与武汉合作。

       目前,已有青海唐卡等近10位非遗传人要求与武汉合作,希望非遗公司成为其作品在湖北的总代理。

       武汉非遗公司还收到欧美数家孔子学院、台湾文化团体的邀请函,请非遗传人展示、巡讲。已有海外华人与非遗公司洽谈武汉非遗作品的独家代理事宜。

       非遗仍待扶持和鼓励

       武汉非遗在全国风生水起,但在左慈祥看来,还有待完善。

       据介绍,非遗传人多停留在个人化、作坊化生产,并非公司运作,这带来两件麻烦事。一是,非遗公司购买其产品,拿不到发票,而公司销售时需为买家提供发票,致其双重缴税。尽管相关部门已协调多次,但进展并不顺利。二是,制作停留在个人层次,教授学徒有限,难以规模化。武汉已在尝试非遗技艺的社会化培训,准备在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汉绣、剪纸等培训班,只象征性收取材料费,鼓励有志者跟随非遗传人学艺。

       国家级非遗评委、华中师范大学博导姚伟钧教授呼吁,目前,对非遗最行之有效的保护是生产性保护,让非遗在市场中生存。政府及社会要扶持和鼓励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用市场和资金优势将有潜力的非遗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双赢。

珍稀奇打造企业家收藏交流学习的综合信息平台——企业家收藏网

0

注: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删除!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