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何执意要挖明皇陵?考古学家:你看他家的族谱,就能理解
日期:2021-03-25 13:38
我们现在都知道,国家对于考古有一条明令,那就是禁止挖掘帝王陵,除非该陵墓因为盗墓贼的盗取或是受到自然侵蚀的影响已经被破坏,才可进行抢救性发掘。不过,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还是没有这条规定的,说起来这条禁令还和郭沫若有关。
郭沫若的一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他在文学、历史、古文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但在私德上却颇受人非议。固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被他辜负了的那些女子便也只能就此作罢,但是被他糟蹋过的那些古代文物却是让他真正成为了千古罪人。
 
 
郭沫若是一个古文物“骨灰级”粉丝,但若要形容他对文物的态度,“贪婪”要比“喜爱”更加贴切。尤其是到1956年,郭沫若当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之后,中国的墓葬文物便迎来了一场“浩劫”。
当时中国正处于百废俱兴的年代,流落民间的文物也十分众多,但是想要召回,时间一定十分漫长,而且真正的稀世珍宝也很少,定然是满足不了郭沫若的胃口的。心情急切的郭沫若便以挖掘帝王陵,研究古文明,扬我国威的名义向上提出发掘帝陵的申请。
 
 
而这不幸被郭沫若盯上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始建于1409年,朱棣在位年间。明朝16帝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朱祁钰之外,其他13位皇帝全都被葬进了这座皇家帝陵之中。
明十三陵常年受到盗墓贼的光顾,所以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不久,就已经对其展开了维修工作。不过,这里面的宝贝却被郭沫若给惦记上了,他想的也不是为了财,而是真为了想研究其中的古文物。
 

但当时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存技术都还不够完善,所以也有人对古墓发掘计划也有微辞,但异议终究抵不过大众的好奇心,1955年,以郭沫若为首的考古队向着明十三陵浩浩荡荡进发了。
 

由于明定陵有着明显的塌陷,所以考古队决定以定陵为第一个开发目标,用以“练手”。定陵便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埋葬之所,始建于1584年,共耗时6年,历史上曾遭受过两次大型破坏,一次是李自成攻入皇城期间,另一次则是民国期间,但其中的宝物并未遭受太大的损失。
 
 
而郭沫若这一发掘,就耗时了两年之久,尽管我们现在看到了朱翊钧生前所使用过的无数珠宝和器物,但这些只是被保存下来的九牛一毛。因为就在定陵被打开的那一刹那,很多完美保存了几百年之久的文物古籍都没能留下来,所有的丝织物就最后就只剩下了明神宗身上穿的那件龙袍,而其他所有的书画全都因为氧化要么失色腐烂,要么化为灰烬。
最令人无语的是,皇帝和皇后下葬的金丝楠木棺椁竟然被当成没有用的烂木头,被丢弃在了山沟里,这完全不该是真正的考古学家该有的素养。上面知道考古后的损失竟然如此之重,痛定思痛,做出了亡羊补牢的决定——禁挖帝陵。
 
 
但是郭沫若却并未死心,1958的时候还申请过挖掘陕西的乾陵,遭到了严肃拒绝,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也宣告停止,但是定陵却迎来了它的最终劫难。1966年特殊时期,定陵剩下的无数珍宝包括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全都被当成是“牛鬼蛇神”焚烧殆尽。
 
 
但是郭沫若不仅不着急,反倒觉得文物没了,再挖就是,又将主意打在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身上。这一次,就算郭沫若再怎么请求,都被拒绝了。于是,未能看到明十三陵的全貌几乎成为了郭沫若毕生的遗憾。
 
 
可为何郭沫若对明十三陵有这么大的执念呢?有好奇心重的人查阅了郭沫若的族谱,发现他的先祖可以居然可以追溯到郭子兴。郭子兴可是朱元璋能够发迹的恩人,也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马皇后也是郭子兴的养女。
 
可朱元璋在开国后虽念及旧情没有对郭子兴下手,但却对他的后代进行了斩草除根。但是一般认为郭子兴还有一个叫郭老舍的孩子有幸逃过一劫,活了下来。而这郭沫若很有可能便是郭老舍的后裔,也难怪会有人说过郭沫若和明朝皇帝有世仇了。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粤ICP备14011094号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