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收藏网--专访收藏家张永霖
日期:2016-11-15 09:21
 2016年11月7日,苏富比宣布,董事会一致通过委任张永霖为董事会成员。张永霖曾任香港电讯行政总裁,现已退休。在香港商界,张永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身份——收藏家。他于上世纪90年代入行收藏,藏品以林风眠作品为主,多得业内好评。苏富比董事会主席Domenico De Sole认为:“张永霖对收藏以及亚洲市场的独到见解,将为苏富比及董事会带来广博的商业经验与丰富历练。”


张永霖

张永霖

 

张永霖:我为什么要收藏林风眠

 

最初,张永霖喜欢什么便买什么,直到他幸遇一位艺术家朋友——每次谈起自己的收藏,张永霖都会无一例外提到这位亦师亦友的兄弟熊海。“是他指点我收藏要有策略,并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从未间断地协助、支持和鼓励我。他告诉我不可以喜欢就买,并建议我买林风眠的作品。林风眠是吴冠中的老师,成就不次于吴冠中,作品当时价位虽然不是很高,但艺术水平已有定论。”从此,张永霖有了主要的收藏方向——关注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家精品,专注于林风眠作品的收藏。

 

林风眠 《倚帘凝思》

林风眠 《倚帘凝思》

 

林风眠《五美图》

林风眠《五美图》

 

林风眠《火烧赤壁》

林风眠《火烧赤壁》

 

张永霖从资料上了解到,林风眠1900年出生,47岁离开大陆到了香港。香港人不认识林风眠,他也很老了,钱也没有,亲人也没有,1992年在香港过世。但是林风眠中西合壁的独特风格在大陆很受欢迎,被认为是一流的大师。1982年的时候,林风眠33公分的小幅画卖4万元,大幅的66公分的卖16万元,这个价钱从1982年到2001年基本上没变。张永霖在十多年间就以这样的价格收藏了40多幅林风眠的画。

 

张永霖的收藏,以林风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为主,囊括了仕女、静物、风景、京剧人物等主要题材,收藏的规模和序列性一目了然。

 

但他自认仍有遗憾:“林风眠没有大幅的巨作,而且很难买到他的油画”。张永霖喜欢的不是林风眠作品的形式美,而是作品中能经得住久久品味的厚重——无论是水墨勾勒的白鹭,还是色彩浓烈的静物,抑或是清雅的仕女,在如梦的线条勾勒中,在如诗的色彩世界里,满是情感和意境的真切表达。那是林风眠于苦难中背负着的理想。这种理想与厚重,成就了林风眠,也成就了张永霖的收藏和随之建构的立足于学识的收藏观。

 

在张永霖看来,收藏家是“黑洞”。“绝大多数收藏家的藏品世人一般是看不到的。特别是有的‘拥有狂’,藏品买回去几年都没有打开过,太可惜了。”因此,他希望有实力的收藏家多办展览、多出版。“虽然不能排除藏品作为固定资产传下去的可能性,但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应该是收藏的主要目的。”

 

2003年底到2004年初,张永霖出借自己收藏的60余幅林风眠作品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展出。这次以《绝色人家——张永霖藏林风眠绘画》为题的画展,在香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林风眠《瓶花》 张永霖藏

林风眠《瓶花》 张永霖藏 

 

 林风眠《白鹭》 张永霖藏

林风眠《白鹭》 张永霖藏 

  

一不小心,成了收藏家

 

“收藏是乐事,也是苦事,人生也是如此。”张永霖说。

 

乐在何处?乐在与画结缘。

 

张永霖的收藏从零开始。1990年,张永霖去北京出差,在画廊看到几张喜欢的绘画作品,便买了下来。两年后,看到一位律师朋友拿着一本画册,便问这是什么?“拍卖图录。”朋友告知。从未接触过艺术品的张永霖,听了朋友的介绍第一次走进了拍卖会。第一次大的收获则是在1993年——在香港翰墨轩他以100万港币购藏的3幅任伯年、吴冠中、傅抱石的画作,“任伯年的那张作品到现在我都非常喜欢!”随后,又陆陆续续买了几张黄永玉、程十发,任由兴趣所致。

 

张永霖相信,画有画缘。“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如果买到了,可以和它一辈子‘谈恋爱’,而一旦错过,喜爱的画作便可能一生再也无缘相见。”因此,每每有喜爱却未能拍到的作品,张永霖总会在拍卖会结束后到画作前敬个礼,以示告别与爱意。

 

谈及买画的动机,张先生称,涉足书画收藏领域之初,并没有想过日后会成为颇具规模的收藏家,买画仅仅是出于兴趣,不是出于投资的目的,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张先生称自己的想法是,买画花出去的钱就不再算家当的一部分,涨跌都没关系。自己有正常的工作,不靠卖画赚钱生活。只是在有固定收入的前提下,尽量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兴趣是最大的诱因,浓厚的兴趣为首,投资为次。

 

张先生称自己买画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是尽量去买喜欢的好东西(精品),资金方面当然也要量入为出;第二个原则是买的一定是卖得出去的东西。要买最好的东西,贵一点不要紧,买最好的东西就可以卖得出去,赚更好,不赚也无所谓。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呢?就是大师的好画。

 

藏品出手对于有些人来说,常常是因赚得盆满钵满而兴高采烈的事,但对于张永霖来说却是苦事一桩。“卖画就像嫁女儿一样,不只是对于创作者。选择卖哪张画是很伤心也是最伤脑筋的事。”

 

需要腾挪资金时,张永霖也会抛出一些藏品,他的原则是:清楚收藏系列的重点,卖画要不伤筋骨,不影响重点收藏;有助于从以前的收藏重点转移到现在的收藏重点。即便有如此清晰的战略性思考,出售藏品对于张永霖来说依然很苦:“两三个月翻来覆去地想到底卖哪一幅,常常到最后哪个都不想卖了。”

 

张永霖旧藏 林风眠《河畔》 2016华辰秋拍

张永霖旧藏 林风眠《河畔》 2016华辰秋拍

 

张永霖旧藏 林风眠《白蛇传》 2016华辰秋拍

张永霖旧藏 林风眠《白蛇传》 2016华辰秋拍

 

张永霖支招书画收藏

 

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狂热,张永霖身处其中感受深切。

 

他不愿评论现在的市场价位,说起当年的判断与观点,似乎也少了当初的自信与决然。虽然喜欢,张永霖起初却从不购藏国外油画大师的作品,他只收藏中国书画,而且是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对此,他的观点是:“我刚入行时,中国顶级艺术大师的画价,是西方艺术大师画价的三百分之一,甚至五百分之一,太不成比例了!所以,要买就买中国一级大师的作品。” 

   

如今,谈及此事,他的话锋却一转:“当然,这是在1993年至2003年10年间。过去两三年,西方艺术大师的油画没涨,中国艺术品狂涨,这种观点现在就很难讲对不对了。”  

 

不过张永霖坦诚地表示,自己不赞成买新画家的作品投资。他认为如今的中国近现代书画群星灿烂的局面是1840年到1920年出生的那批大师造就的,其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高剑父、于非誾、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潘天寿、林风眠、关良、李可染、吴冠中、石鲁等。从1840年出生的任伯年,到1919年出生的吴冠中,他们代表着中国近现代书画的巅峰水准,而后就是长达五六十年的青黄不接,1920年以后出生的画家很少有达到他们水平的作品。

 

真诚与无奈包裹在一起,带着对收藏前景喜忧参半的感慨,张永霖说:“收藏的出发点很重要。我从事收藏的头10年,市场风平浪静,因为那时人们介入收藏不为赚钱。但现在许多人只看艺术品的价格而不看价值。从事收藏应该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应该长时间在一个收藏系列里研究、发掘。收藏爱好者要具有欣赏艺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拿着藏品到处去鉴定真假。”

 

内地收藏家如今到香港参与竞拍的越来越多,张永霖建议大家不要只是为了赚钱去竞拍。“中国那么大,几百个城市的有钱人追逐有限的艺术资源,最终只会毁掉艺术品市场。收藏以前是小圈子的事,艺术因市场扩大了民众的兴趣,从长远来看是有益的。只是介入收藏的人越多,藏品就越分散。艺术品市场早晚会自我调整,调整会更痛苦,但是只有价格降下来时可以给人再思考的机会。”

 

张永霖的藏品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拍卖行,所以他对拍卖行的信誉十分看重:“一个法制的社会,守规矩的人不能太吃亏。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作为消费者的收藏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好比有人去专卖店买东西,可店家却要顾客自己判定这里卖的商品到底是真品还是仿货,这没有道理!”收藏家对于拍卖行的拍品不能放心,所以竞投作品也就变成了一件战战兢兢的事。

 

针对目前拍品鉴定一般由拍卖行负责的现状,他从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中得到启发,提出拍卖公司应该建立类似的独立专家小组负责拍品鉴定:“这些专家一定不能是拍卖行的职员,而是扮演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而非执行董事的角色,对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艺术品进行鉴定评审,拍卖公司应在拍品画册上刊登他们的评语”。

 

有远见的拍卖行应该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参拍者的权益,才能拥有长久的信任和稳固的合作。

 

对于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张永霖还是抱着乐观、冷静、积极的态度去看待。“避开高价位的、热点的拍品,还是可以买到喜欢的东西,但千万不要想着从中赚钱。只要是好的、稀有的艺术品,一定会涨,买贵的东西升值速度也许更快,但那是一种诱惑,也正是这种诱惑,让许多人将收藏变成了一种赌博。”
文章摘自:《收藏》杂志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粤ICP备14011094号
首页 刷新 顶部